Skip links

台灣大腸癌狠甩日韓亞洲第1、超越美國全球第6

醫師: 越來越多大腸癌患者在健檢中意外發現了!

為何台灣的大腸癌發病率超越日本和韓國,成為亞洲之最,甚至在全球排名第六?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大腸癌在全球新增病例中位居第三,死亡率則是第二。過去二十年,大腸癌的地理分布發生了顯著變化,這種原本主要集中在西方的疾病,如今亞洲新增患者已經超過一半。在這之中,台灣的發病率尤為突出,每十萬人中有40.5人患有大腸癌,這一數字高於日本的38.5、新加坡的33、韓國的27.2以及美國的25.6。

在台灣,大腸癌已連續15年成為國人癌症發病率的首位,並且是死亡率排名第三的癌症。每日平均有47人被診斷出大腸癌,大約每31分鐘14秒就有一位病患被發現。發病率持續上升,這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情況?

全球大腸癌都在年輕化
台灣最快、最嚴重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估計,從2020年到2040年,全球大腸癌的新增病例將超過每年300萬例,預計其負擔將增加56%;到了2040年,因大腸癌死亡的人數預計將增加69%,達到約160萬人。

《世界胃腸腫瘤期刊》在2022年發表的一項橫跨五大洲、十二國的研究指出,在過去20年中,50歲以下人群中大腸癌的早發性發病率上升了近30%。這一趨勢顯示年輕化的大腸癌發生率可能將進一步增加。另一項發表於2018年的《腸胃病學》國際期刊的研究展示了一張美國青壯年大腸癌發病的預測圖,該圖表顯示越是晚出生的人群,在青壯年時期患大腸癌的風險越高(如下圖所示)。

這項研究利用1975至2014年美國的數據繪製了大腸癌的趨勢圖。以1960年代出生的群體作為基準,將之後每隔十年出生的群組進行比較,研究發現,在20至49歲期間,70年代、80年代及90年代出生的人群罹患大腸癌的機率分別是1960年代出生者的1.25倍、1.75倍和2倍。這種增加的趨勢仍在持續中。從全球範圍來看,許多國家的數據也顯示了與美國相似的情況,表明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

正值人生巔峰
大腸癌卻成青壯年頭號殺手

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指出,「我們這一代人一旦達到40或50歲,患大腸癌的風險顯然比我們父母那一代同年齡時要高。」他解釋說,大腸癌的年輕化是一種明顯的世代現象,同樣是40多歲,越是近代出生的世代,其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越大。

計算每人的收入和稅收貢獻時,發現40至54歲的這一年齡段,在經濟上貢獻相當重要。這個群體不僅收入高居所有年齡層之首(如圖所示),對家庭和社會的支撐作用不可或缺。然而,當他們達到45歲之後,未來10至15年間,高達30%的人會從職場中退出,勞動參與率從85%急遽下降到60%(見圖),許多人因傷病或健康問題離職,這對他們的家庭經濟造成巨大影響。

就大腸癌的篩檢而言,由於科學數據顯示大腸癌多在50歲後發生,多數國家選擇從50歲開始進行篩檢,這一做法證明非常有效。以美國為例,從1975年到2006年,大腸癌的死亡率和發生率分別下降了22%和26%。台灣自2004年起實施50至69歲的補助篩檢政策,並於2013年將篩檢年齡擴大到74歲,這一政策有效地控制了70歲以上的大腸癌發生率,使其保持穩定,然而50至54歲年齡段的發生率仍持續上升。

韓國把亞洲第1寶座給了台灣

過去幾十年的觀察顯示,亞洲的大腸癌發生率及其年輕化的速度,已經超過了歐美地區,其中台灣和韓國的情況最為嚴重,而台灣的情形又比韓國和美國更加糟糕。大腸癌被認為是與飲食習慣密切相關的疾病,台灣和韓國在經濟社會發展及飲食西化的進程中有許多相似之處,這兩個國家在大腸癌的總體發病數據和年輕化趨勢上也展示出類似的模式。

根據下圖所示,從1994年至2014年的20年間,南韓和台灣在東亞國家中的青壯年大腸癌年增率位居前兩位。
在這兩國之中,南韓的情況比台灣更為嚴重。這反映了兩國在這一時期內大腸癌發病率的顯著上升趨勢。

註:1995〜2014年,亞洲4地區兩性50歲以下大腸癌(包含結腸癌與直腸癌)平均年增率
資料來源 : Am J Gastroenterol. 2019 Feb;114(2):322-329.

然而,這個不光彩的「亞洲第一」頭銜隨後落到了台灣。據韓國期刊《癌症研究與治療》的統計,韓國20至49歲的大腸癌發病率在2011年達到高峰後開始逐漸下降,最終成功擺脫了「亞洲第一」的稱號。2018年,南韓的大腸癌發病率(44.5)仍位居世界第二,而當時的台灣則相對較低(41.8)。到了2020年,南韓的發病率降至27.2,排在全球第三十名之外,而台灣的發病率仍高達40.5,位列世界前列。這引人深思,韓國究竟採取了哪些措施才能夠有效降低大腸癌的發病率?

註:10年增幅比率計算基準為2015~019年各年齡層發生率對比2005~2009年發生率得出。
資料來源: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登記線上互動查詢系統,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整理提供

首爾大學醫學院預防醫學系的教授愛鮮新(Aesun Shin)認為,南韓大腸癌發生率下降可能與提前篩檢有關。根據南韓國家癌症篩檢的數據,有將近48%的40多歲韓國人自行接受過篩檢,許多人因此在瘜肉階段就已經將病變切除,避免了發展成大腸癌的可能。相比之下,在台灣,近40年來,40至44歲和45至49歲年齡組的大腸癌發生率增幅都達到了兩倍,且在最近的十年中增幅更是高達50%。這一對比凸顯了提早篩檢在預防大腸癌方面的重要性。

濫用抗生素是腸癌幫手?

醫學界普遍擔憂,抗生素的濫用可能對腸道菌群造成嚴重破壞,這種破壞可能是某些人比其他人更易罹患大腸癌的一個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南韓和台灣在亞洲地區的抗生素使用量非常高,分別排名第二和第三。這一事實引發了進一步的疑問:抗生素的過度使用是否對人們的腸道健康造成了長期的負面影響,從而為大腸癌的發生創造了條件?

這種關聯提示我們,抗生素應該謹慎使用,尤其是在兒童和青少年階段,這一時期腸道菌群正在發展和成熟。保護和維持腸道菌群的健康可能是預防大腸癌的一個重要策略,特別是在高抗生素消費的國家。這一猜測強調了對腸道微生物平衡的研究和保護的重要性,以及在全球範圍內推廣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

註:抗生素使用劑量以每1000人每天劑量顯示(defiddays,DD)
資料來源:OneHtsst

腸道菌群失衡確實與多種疾病如肥胖、糖尿病、消化道疾病及代謝症候群有關。大腸癌的發生已被廣泛認為與飲食和生活習慣有密切聯繫。目前,專家正探討抗生素是否也可能通過破壞腸道菌群,成為台灣大腸癌發病率高於亞洲其他國家和該疾病快速年輕化的原因之一。

國際上,包括瑞典、美國和英國的研究已證實抗生素會干擾腸道菌群。然而,抗生素是否直接增加大腸癌風險,科學界尚無定論。台灣微菌聯盟理事長吳俊穎和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祕書長賴正大都表示,抗生素與大腸癌之間的直接關聯性仍待進一步證實。吳俊穎提出,致癌機制可能涉及慢性發炎,而用抗生素的人本來就可能存在感染與發炎的問題,因此抗生素是否是導致大腸癌的直接因素,還需要更多研究來釐清這一點。這些討論指向一個更廣泛的醫學和科學探索領域,即腸道健康如何影響整體健康狀況,以及我們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應對這些影響。

消化道疾病權威,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指出,成人的腸道菌群生態實際上是相對穩定的,對於抗生素的破壞具有較強的恢復力,因此不需過度擔心。他領導的研究團隊在2019年和2023年於醫學期刊《刺胳針:胃腸肝膽學》上發表的兩項研究中發現,即使使用強效抗生素治療幽門螺旋桿菌可能會對成人的腸道菌造成短期影響,但腸道菌群具有很強的恢復能力,最終會逐步恢復到健康狀態。這些研究結果提供了對於腸道菌群韌性的更深入了解,同時也為臨床上抗生素使用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信息。

胎兒期長期使用抗生素
成人後腸癌發生率高5倍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強調,嬰幼兒的腸道菌群在3歲之前發展至關重要,抗生素的使用可能會對這一發展過程造成不利影響。如果在這個關鍵時期的重要菌種被破壞或消失,其後果可能是長期的且難以恢復。這意味著腸道菌群的早期定型對一個人的健康影響可能持續一生。

進一步地,美國德州大學的一項研究探討了胎兒期抗生素暴露與成人後大腸癌風險之間的關聯。研究對象包括1959年至1967年間的18,751名加州孕婦,其中2,635名在懷孕期間使用過四種抗生素(四環素、青黴素、短效磺胺、長效磺胺)。這項研究追蹤了這些孕婦的子女,發現在長大成人後共有80人被診斷為大腸癌,這些人的年齡範圍在23至59歲之間。

特別是,那些在胎兒期暴露於長效磺胺類抗生素的人,在55歲時被診斷出大腸癌的比率比未暴露者高出5倍。這項研究成果於2023年1月發表在《國際流行病學期刊》上,是全球首份明確建立抗生素使用與大腸癌風險之間正相關的研究報告,提供了重要的公共衛生和臨床實踐洞察。

註:X軸從22歲開始的原因,是反映最年輕的大腸癌診斷年齡。
圖片來源:《國際流行病學期刊》2023年1月刊登的文章 Inutecolorectal cancer in a prospective cohort of 18000 adult offspring>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評價德州大學團隊的研究相當合理,強調腸道菌群變化的關鍵時期可能早於人們之前認為的出生後到3歲之間。他指出,子宮內的胎兒如果因母親使用抗生素而暴露於抗生素之下,這對其腸道菌相的影響可能非常巨大。特別是使用長效型或廣效型抗生素,這些能夠在體內維持更長時間並對腸道中的好菌與壞菌均有影響的藥物,其影響更為顯著。

目前全球多個國家的醫學研究團隊都在進行抗生素與大腸癌相關性的研究。這些研究的進展和結果將為理解抗生素如何影響長期健康提供重要見解。此外,抗生素的濫用不僅導致抗藥性和超級細菌的問題,也可能增加大腸癌的風險。因此,在確鑿證據出現之前,台灣衛福部和醫療機構已面臨減少抗生素使用的重要挑戰,這不僅是公共衛生的需求,也是醫療實踐中需要嚴格考慮的一部分。这些努力旨在更精準地使用抗生素,並防止其潛在的負面影響。

40世代成
大腸癌重災區

在許多國家,早期篩檢已顯著降低了50歲以上人群的大腸癌發生率和死亡率。早期篩檢能在瘜肉階段及時切除潛在的腫瘤,從而阻止其發展成大腸癌。然而,值得關注的是,年輕族群中的大腸癌發病率正在迅速增加。

針對這一趨勢,日本早在1992年就開始對40歲以上成人提供腸癌篩檢補助,成為全球領先的國家之一。同時,許多沒有全民健保的國家,如美國、澳洲和歐洲等地,也建議將篩檢年齡下調至44或45歲。但台灣仍堅持對50歲以上人群進行篩檢,唯有基隆市和台南市自1999年和2003年起,開始公費補助40歲以上市民進行糞便潛血篩檢

這些篩檢政策的成效顯著。根據近20年的追蹤研究,40歲開始接受篩檢的人群,患大腸癌的機率比50歲才開始篩檢的人低了22%。這一數據強調了早期篩檢的重要性,特別是在面對大腸癌年輕化的趨勢時,及早發現和治療是極其關鍵的。

根據2021年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的研究,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30年35至49歲的大腸癌發病趨勢將導致每4人中就有1人罹患直腸癌,每10人中有1人罹患結腸癌。

大腸癌是一種在人群中發病率高、年輕化明顯、病程發展慢、容易預防和發現,且早期發現治療成功率高的癌症。這些特點使得大腸癌成為「性價比」高的癌症,值得早期投資和資源投入以便及早發現和治療。鑑於其他國家已經降低了大腸癌篩檢的起始年齡至45歲,台灣也應該考慮跟進,以避免在未來不僅成為「亞洲第一」,甚至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一」的風險。

 

Leave a comment